張杰 |
參考譯文:二十幾歲正當年
我最喜愛的名人名言是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科普的一句話,“平淡的人生不值得審視。”太多的青年有理由相信,二十幾歲是思考未來、勾畫人生的時候;三十幾歲才是真正人生的開始。但是,三十幾歲時擁有生活和開始生活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如果想要在工作上有動力和在愛情上有追求,可以嘗試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工作。戀愛談砸了,那就換個不同類型的約會對象,同時試著改變自己的言談舉止。毫無疑問,二十幾歲是嘗試和體驗的年齡,但不應該僅限于探討哲學、休閑度假和滿足物欲等方面。二十幾歲是創業和戀愛的最佳時機。這樣說來,每前進一步都可能比上一步更有目標,更有見識。
有些英文句子看起來簡單,好像非常容易理解。但是,當你試圖用中文表達出來時,卻發現問題重重。譯文似乎總是有些地方不大對勁,但又說不出原因,找不到更恰當的表達方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而言,主要是兩個情況。一方面,我們的英語水平還有待提高,對原文的理解還不夠全面周到;另一方面,我們的中文功底還欠火候,不能游刃有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本次譯文中的” …have been led to believe… ”,網友的譯文有:“都被告誡”、“人們使他們相信”、“被引導去相信”、“被告知”、“被誤導”、“誤認為”、“不自覺地相信”、“被引導相信”、“許多關于二十歲如何如何的文章使得人們以為”、“被動接受了”、“20多歲的諸多事情使人相信”等等。這是一個被動語態,但是作者并未說明該動作的主體是什么。因此,我們不能主觀地或貿然地斷定該主體是“某人”、“某篇文章”、“某件事情”等。因為作者沒有明說,我們在翻譯中也無法明示,也不能明示。基于上述的理解和考慮,筆者把它譯為“有理由相信”,這一理由可能是源自某人或某件事或他的經歷、教育等。
直譯并不等于忠實。置于特定的文本之后,有些英文單詞或短語不宜直譯,需要進行一定的變通處理。本次的翻譯中就有幾例這樣的情況。
一種情況是單詞的直譯,比如本文中的curious和disaster。 Curious的本義是“好奇的,富于好奇心的”。從字面意義上來說,這樣的翻譯沒有錯,而且非常忠實,但聽起來覺得怪怪的,因為意思雖然正確,但我們平時并不這樣說。大部分網友都采用了“感興趣的”這一譯法,筆者深表贊同。“disaster”的字面意思是“災難”,但中文中很少說某個人是“災難”,我們可以說“某個人給我們帶來了災難”、或者“造成了災難般的后果”等等。所以,根據上下文來看,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應該是“上次的戀愛非常糟糕,像經歷了一場災難似的。”
另一種情況是,英語中經常出現一個動詞或介詞后面列舉幾個名詞的表達方式。翻譯時,我們很難做到用一個中文動詞或介詞來搭配其后的這些名詞,如本文中的“… experimenting … with philosophies and vacations and substances”。遇到這種情況,一般的處理方式是用不同的動詞來搭配每個名詞,使其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大部分網友直接列舉了這幾個名詞,在今后的翻譯中應該避免這種直譯。筆者將上文處理為“探討哲學、休閑度假和滿足物欲”,歡迎各位網友多提寶貴意見。
參考譯文:可以信賴的朋友
你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玩推特(微博)、交朋友、培養愛好和嬉笑打鬧上,只剩了一點可憐的時間用來結識真實生活中的朋友。但是,可悲的是,盡管使出了渾身解數,你的朋友數量很可能還是比絕大多數朋友的少。不過,別寒心。對于我們幾乎所有人而言,情況都是如此。朋友總是比我們更討人歡心。互聯網外的社交網絡研究表明了同樣的趨勢。這無關人品的好壞。它只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這一現象被稱為“友誼悖論”。明白了這種現象以后,在遭遇到生活中的種種煩惱時,你的感覺就不會像從前那么糟了。
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樣,我們經常看到一個英文動詞的后面跟著幾個名詞。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有必要在譯文中補充缺失的動詞,使每個名詞都有合適的動詞與之搭配,比如本文中的“… tweeting, friending, liking, poking, …”。有的網友處理得很好,選用了不同的動詞分別搭配各個名詞。在這些名詞中,最令人頭疼的莫過于“poking”一詞了。這一詞很難直譯,因為它在口語中經常出現。根據不同的場合,可以有多個中性的或粗俗的含義。網友提供了許多不同的版本,大部分都選取了其含義之一。至于把它譯為“掙錢”、“八卦”、“戳屏幕”等,筆者覺得有些牽強,不敢茍同。
本次翻譯中另外一處不宜直譯的是“it follows from basic arithmetic”。網友的譯文“因為基礎算法”、“僅遵循于基本運算”、“它遵循基本的數學規律”、“它來源于基本的計算機機制”等,有的過于直譯,甚至接近于死譯,有的則是在意譯的基礎上又做了延伸。
正確的理解了全文之后,最后一句的翻譯就不成問題了。作者的意圖非常明白,“生活中也就會少些煩惱吧”、“心理會感覺舒服一些”、“感到好受些”、“感覺沒那么糟”都能夠用地道流暢的中文準確地表達原作者的意圖,是比較精彩的翻譯。
譯題三:Follow a Career Passion? Let It Follow You
參考譯文:跟著職業激情走?讓它追隨你吧
現在,我是一名喬治敦大學的計算機科學教授,熱愛自己的工作。從人生經歷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教訓是,這種熱愛和我早年就決定做一名教授的想法沒有任何關系。我選擇這一特定的道路,也沒有任何特別的原因。真正重要的是,做出選擇之后,我的所作所為。對于那些在擇業時猶豫不決、“這山望著那山高”的其他年輕人,我有這樣的建議:激情不是你追隨的對象。當你努力工作、變得有益于世界之時,激情會對你緊追不舍。
這段文字比較淺顯易懂,翻譯起來也沒啥難度。“if the grass might be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是英文諺語“The grass is always greener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fence(用以指永不知足的人,總以為別人的境況比自己的好)”的改寫。所以,可以用中文俗語“這山望著那山高”來翻譯它。
本段文字中容易譯錯的另一處是”what mattered is what I did once I made my choice.” “What mattered”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個單詞,但卻是一個名詞性從句,相當于名詞,是句子的主語,意思是“重要的內容或事情”。“what I did”(我的所作所為)是句子的表語,”once I made my choice”是狀語從句。許多網友可能沒有理清句子的結構,結果就造成了各種各樣的誤譯。
本次翻譯中,有幾處看似淺顯明白的短語,網友卻提供了許多迥然不同的版本。一方面,這說明各位網友在翻譯時都非常細心,注意到了翻譯這些短語的微妙之處,這是非常好的現象。另一方面,從網友的譯文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在翻譯時或多或少地加入了自己的想法或觀點,這樣的譯文就不可能忠實地傳遞原文的信息,也是對譯文讀者的失職。所以,在翻譯時,要做到對忠實這一點著實不易,既要認真閱讀原文,揣摩作者的意圖,還要盡可能地置身事外,在譯文中避免摻雜自己的想法,使譯文既忠實于作者,又能帶給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更相近的感受。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實際操作起來卻有相當的難度,需要持之以恒,長期堅持練習翻譯才有可能做到。
春節將至,祝大家新春愉快。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立場無關。歡迎大家討論學術問題,尊重他人,禁止人身攻擊和發布一切違反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的內容。
更多文章
“作者說話”還是“譯者說話”? --談一談譯者的角色身份認同
專家簡介:
張杰,山東省汶上縣人。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長期從事英語教學、翻譯理論研究和翻譯實踐工作,已出版譯著多部。Email: zj_2107@ujs.edu.cn
(作者:張杰 中國日報網英語點津 編輯: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