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shù)”怎么說
[ 2007-04-30 17:00 ]
對普通人而言,“行為藝術(shù)”很難讓人理解。4月23日晚,在北京某藝術(shù)中心,行為藝術(shù)家也夫和海蓉模擬現(xiàn)實中的夫妻,在一個玻璃房子里安了“家”。房間被玻璃墻一分為二,他們相互看得到對方,卻不能觸碰。
|
Twoperformance artistsare seen inside a glass house as they participate in a performance in Beijing, April 24, 2007. They will live there for a month, exposing their daily life to visitors. [newsphoto] |
圖片文字中,“performance artist”指的就是“行為藝術(shù)家”,其另一相應的名詞詞組“performance art”則為“行為藝術(shù)”。
“Performance Art”(行為藝術(shù))最初是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藝術(shù)家提出的,“表演者”可在畫廊或咖啡館等場所借助燈光、音效及視覺效果來描述“活生生”的事件。
自1970s,“Performance Art”(行為藝術(shù))用來泛指各式各樣的行為流派,如Body Art(身體藝術(shù))、Fluxus(激浪藝術(shù))等。也有藝術(shù)家更傾向于使用諸如“Live Art”(現(xiàn)場藝術(shù))、“Action Art”(動作藝術(shù))和“Happenings”(偶發(fā)藝術(shù))等術(shù)語來描述他們的活動。
有學者認為,“Performance Art”在中國翻譯成“行為”而不是“表演”,更準確地貼近了中國的現(xiàn)實和生存環(huán)境,并擴大了適應范圍。從另一種意義上說,這一譯法也豐富和延伸了“英語”原有的意義,盡管“performance”一詞也并不僅指表演。
(英語點津陳蓓編輯)
相關(guān)鏈接:“購物狂”怎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