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知道要關注生活中的英文,但不是所有人都相信這種習慣所帶來的力量,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如何去關注,是只留意生活中所看到的英文,還是要去考究我們所看到的每一句英文?其實,當習慣已經成為一種負擔的時候,就已經沒有必要存在了。只有當習慣成為自然和本能,在我們的血液骨髓里面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它微妙的力量。
很多老師都告訴我們去超市的時候不要帶錢,帶一個本子,進去不買東西,只記錄單詞,把對物質的奢求和欲望都轉化成動力,最后的結果是,既可以省錢,又可以使和生活相關的單詞量得到提升。這種方法挺好,畢竟它是在模擬海外的生存環境,因為到了國外以后,進超市買菜,經常出現不光不認識菜名,就連菜本身也不認識的情況。不過在國外,尤其是在英語國家,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某些表達的來源呢?如同熱播劇《蝸居》里面的馬克問關于英文中 "wear" 什么時候在中文里面表示“穿”什么時候表示“戴”的問題,其實可以用固定搭配或者語言習慣去解釋,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些原因,就證明我們開始按照當地人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學習的效果相信應該更好。何況,我們現在身在非英語國家當中,生活中看到的英文不一定都是對的,是不是更應該關注并且思考這些英文呢?下面舉幾個例子,由于思維的方式不可能教授,也不能完全模仿,所以這里只是拋磚引玉,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曾經經過一個酒吧,看到門口的牌子上寫道 "Women are not allowed to have children to the bar." 相信本意是“女性不要把孩子帶進酒吧”,但是卻會讓人誤解為“女性請不要在酒吧里面生孩子?!眹澹锩娴膆ave應該換成take才準確。不過就算換過來了,難道暗示著男人就可以帶小孩兒去酒吧嗎?百思不得其解。
曾經在動物園玩,看到一句話:"Do not feed the animals. If you have suitable food, please give them to the guard on duty." 可能是我太吹毛求疵,反正和一些外國朋友探討過,看完第一印象是:“請不要隨便喂動物,如果有合適的食物,請喂給旁邊值班的保安吃?!眹?,里面的give明顯可以換成hand in,至少意思是沒有大的問題的。
有一次參加辯論賽,經過一家自助餐館,由于馬來西亞的很多店開業都很晚,所以當時沒有營業,不過門口的牌子吸引了我(因為沒有漢字,只有馬來文和英文,所以我當時很好奇地去看了一下),上面寫道 "after 7:00 free to eat kids for half price." 明眼人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七點后,自助餐,兒童半價。”,但是由于沒有逗號,如果在kids后面停頓一下,就會變成“七點后,自助吃兒童,半價?!眹?,是不是有點沒事兒找事兒型?
廁所里常有一行字“便后請沖水”,下面一般不配英文。在成都良木緣喝咖啡的時候,看到上面的英文是 "flush after use",覺得翻譯得不錯,flush自然不用說了,而且把“便后”翻譯成了after use,隱去了一些不雅的詞匯(畢竟不能說flush after pee or/and shit)。后來和老外聊到這個,他們說這個表達具有很大的強制性,也就是說,一個人上廁所,看到里面有贓物沒有沖,難道他就不能flush before use?難道一個人有癖好,就不能flush during the use? 我聽完后只有對老外說: Ok, you may flush at any second throughout the use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till the very end. 老外瘋了。我曾經在Google里面搜索相關的圖片,看到一種表達,叫做 "flush the toilet",老外說,直接用 "flush" 就可以了,最多加上please。想想也對,在廁所里看到這個字,誰都知道應該沖什么,而且大家習慣如果真的好到一定程度了,什么都不寫,廁所里面一定會出現“便池里沒有留下我的印記,但我已用過”的狀態,我們也就能夠明白為什么國外只有中文告示,讓我們沖水。如果就這個話題繼續聯想,發現中國廁所里面為了提醒我們沖廁所,用了各種方法,比如“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難道英文真的譯成阿姆斯特朗叔叔的山寨版—a small step forward, a giant leap of civilization. 那豈不是越站得近越文明?也許“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更有意味,不僅達意,還能押韻,英文也可以表達成 "enter in a rush, exit with a flush." 這算不錯的版本,意思到了,而且押韻,不過也不是特別完美,畢竟沒有關聯詞的翻譯讓老外更加摸不著頭腦,難道中國人上廁所一定要沖刺然后沖水?還是大家注意下自己的行為,讓這樣的后續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吧。
日本一家超市里有個牌子,上面的意思是“買三送一”,英文是 "3 buy, 1 get", 顧客無語,不明白為什么三個人買了,一個人得。后來有人改成 "buy 3, get 1",大家更窩火,憑什么買了三個才能拿一個走。于是又有人改成 "buy 3 and get 1 free",大家明白了是要送東西,但是不知道到底這個1是三個里面的還是三個外面的,于是有人改成了 "buy 3 and get another free." 看起來也沒有太大問題了。類似的版本還有很多,我自己比較喜歡的是 "3 paid, another gained",意思到了,押尾韻,符合口號的要求。
其實這些看似細小的表達,在很多時候都能夠激發我們英文學習的思考能力,而一種語言,只有攝入了思想,才會變得更有生命力,更有靈魂。所以,僅僅關注語言現象是不夠的,希望大家能夠養成這樣一種關注和思考的習慣,而在加入自己思想的同時,我們也為自己學習語言找到了更多的意義和樂趣,不是嗎?
相關閱讀:
外國人追捧中式英語 "long time no see"成標準
(來源:新浪博客? 作者:張卓 編輯:Jul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