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華人科學家在燭火中的發現
蘇格蘭圣安德魯斯大學(St Andrews University)化學教授周午縱發現蠟燭燃燒過程中每分鐘會產生大約一百五十萬個鉆石微顆粒。這些微顆粒在燃燒過程中會消失在空氣里。
周教授在接受BBC中文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個發現為將來的碳材料科研打下了鋪墊,比如說微顆粒有可能被利用來降低鉆石制作的成本。
他說:“我對研發結果很驚訝。這一發現會從此改變人類對燭光的認識。”
周教授用的技術是將一張帶著無數個小洞的薄膜快速撲向火焰,提取微顆粒,再進行研究。
從閑聊到出成果
周教授的研究方向是電子顯微學,專門研究納米材料。
最初周教授想出這個項目是在一次與謝菲爾德大學(University of Sheffield)張揚教授的聊天過程中。張教授說,燭光的微顆粒構成連專家都不知道。這句話在周教授的腦海里留下了一個疑問,他決定把燭光里的微顆粒取出來看看。
正好周教授的一個學生在研究薄膜,這使他想到了用薄膜取出微顆粒。 薄膜是片狀的,有很多洞,像一個濾器。每個小洞的單位都是用納米來計算的,只有體積小的微顆粒才能進入洞里。
周教授將薄膜快速撲到蠟燭的火焰上,有些微顆粒在撞到薄膜后會停在洞壁上,這樣它們的原始狀態就可以被保存下來了。
收集樣品的速度需要很快,大概一秒鐘。隨后用超聲波把樣品洗下來,再用電子顯微鏡來看他的結構。
周教授驚訝地發現這些微顆粒有很多碳成分,包括鉆石成分。
據說世界上的第一支蠟燭是兩百年前在中國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