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交流、實習……“游學”方式日漸增多
大學生:到國外過暑假
在文化碰撞中取得收獲
對于郭瑜和曾偉玲來說,這是一段既忙亂又充實的時間。英國的社會政策協會年會在伯明翰大學召開,她們倆作為大會志愿者,一直在會上忙碌。晚上回來除了整理資料,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更新博客。
她們是南開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社會保障專業06級的研究生,作為“南開大學歐盟—中國歐洲研究中心項目”的一員,一個月前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所進行交流訪問。
“以前我們倆都沒有開博客的想法,到這兒之后受導師影響,想用博客把3個月的交流體會記錄下來。”兩個人的博客主頁設計非常清新,她們還給同學和各自的朋友廣發郵件,為博客做廣告。
“初到異國,首先面臨的就是生活問題,最難的可能就是獲取足夠多的信息吧。衣食住行,有貴的有便宜的,要花最少的錢做最優的選擇,就必須掌握更多的信息。語言是需要克服的難關,必須學會從他人那里獲得信息,學會聆聽和咨詢。發達的網絡,提供了不少便捷。”這是曾偉玲博客文章中的一段話。
像這樣的真實記錄在博客中多有呈現,她們的博客不僅有了不少點擊率,還引起了一些媒體的關注,已經有國內的雜志向她們約稿。
在英國,她們覺得每天都有所收獲。曾偉玲說:“即使是參觀,只要體驗到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會感受到很大的沖擊,感到有所收獲。”
她以自己的經歷證明了這一點。剛到英國時,她在車站買票,售票員忘記找錢了,兩鎊,不多但也不少。曾偉玲離開柜臺好一會兒才想起來,她回頭去找服務員,心里很是忐忑,畢竟自己離開時沒有點清楚。但售票員只問了句:“Areyousure(真的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售票員二話不說就把錢給了曾偉玲。
“這是思維上的不同,雖然中西方分別崇尚性善論和性惡論,但在實際的行為中,國內的很多人往往假定人是壞的,所以要進行約束和懲罰,而這邊卻假定人是好的,你是能遵守規則的。”曾偉玲說。
因為是學社會保障專業的,郭瑜和曾偉玲平時非常注意各類公共設施。她們看到無論在哪里,一定會有無障礙通道、無障礙廁所,讓殘障人或者是帶小孩出行的人都非常方便。在火車上,無障礙廁所開門關門和鎖門都是電動按鈕,里面所有的標簽都有盲文,公共設施非常人性化。
通過一個多月的國外生活,郭瑜認為,如果能以了解、學習的心態融入異國環境,擴充知識面,開闊眼界,使自己擁有相異而不相悖的思維方式和更加寬厚平和的心態,對一個青年人的成長會很有益處。
為工作、深造譜寫前奏
如果沒有去年暑假的那次耶魯之行,邰秋卿可能不會做出出國讀研的決定。
2006年7月1日,邰秋卿第一次去美國,在耶魯度過了近兩個月的時光。當時她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二年級的學生,在她眼中,美國的一切都很新鮮,參觀聯合國大樓,去百老匯看歌劇……
兩個月中,邰秋卿學了英語閱讀寫作和微觀經濟學課程。“印象最深的還是老師的認真負責。”邰秋卿說,在耶魯,每個小班只有15名同學。“天天都能收到老師給的作業評語,每次都是滿滿的一頁A4紙。你可以就一個問題和老師反復討論,直到你弄明白為止。”邰秋卿介紹道。而在國內大學,幾百人的大課比比皆是,多數老師不會主動與學生頻繁溝通。
除了上課,學新聞專業的她還過了把“記者”癮。去年7月12日,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雷文第六次來中國,參加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看到雷文的演講之后,邰秋卿立即發了封郵件給他。半個多月之后,回到美國的雷文接受了邰秋卿的專訪。“當時復旦的通識教育剛剛進行了一年,人們對此的看法不一,而耶魯也有類似的模式,我很想聽聽雷文校長的意見。”
邰秋卿的體會是,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與耶魯異曲同工,并且兩校都試圖通過大力發展學生社團來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
上個學期,邰秋卿又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學習一個學期,現在的她,正為出國讀研究生做準備。
像邰秋卿這樣因為上學期間有過短期的異國游學或者實習經歷,從而影響以后的工作和學習的學生,隨著高校各類國際交流項目的增多而越來越多。
剛剛從南開大學畢業的劉玢瓊已經到公司上班了,她去的是天津的一家日本獨資企業,待遇優厚。劉玢瓊覺得能夠得到這樣的工作機會與她今年的日本實習經歷有關。
由于從小一直學日語,寒假的時候,她通過國際學生組織獲得了去東京一家咨詢公司實習的機會,為期4個月。
“日本的管理制度、工作方式確實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劉玢瓊說她接觸到的日本員工都非常敬業、認真。她說這對她的工作態度有很大的影響。
畢業求職的時候,這家日資企業覺得劉玢瓊有日本企業的實習經歷,會很快適應工作,于是向她發出工作邀請。
今年暑假開始前,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了一場赴國外交流歡送會。來自西語系俄法德語專業的25名同學,將分赴俄羅斯圣彼得堡大學,烏克蘭基輔大學;法國巴黎第十二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交流深造。
學俄語的楊蕊最近一邊辦簽證,一邊去圖書館查資料,下學期她要去圣彼得堡大學進行一個學期的交流。她要在圣彼得堡大學的東方系聽課,還要準備自己的學位論文。她的論文題目是研究一位19世紀俄羅斯漢學家的中國觀。
對于這次交流,楊蕊充滿了期待,她在上學的同時,已經做了兩年多的兼職,主要從事筆譯和口譯,她覺得自己對口譯更感興趣,這次作為交流生去俄羅斯,能把自己的口語水平提高一大塊。
“這兩年俄語專業畢業生需求多起來了,有俄羅斯的學習經歷有助于我選擇工作。”楊蕊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機會。
1 | 2 | |